柴窯是中國古時五大瓷窯(柴窯、汝窯、官窯、哥窯、定窯)之首,創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初年(954年)河南鄭州(一說開封),本是后周世宗帝柴榮的御窯,所以從北宋開始稱為柴窯。 后因長期未見其窯址,以鈞窯代替了其宋五大名窯的位置。
柴窯是以五代時后周皇帝周世宗柴榮之姓命名的窯口,是歷史上著名的御窯。周顯德時(公元954——959年),世宗柴榮在鄭州一帶建立的,據說當窯建成后燒數窯不成,最后移到新鄭以南才燒成功,當時制瓷工匠向皇帝請示燒造款式和對產品的具體要求時,柴榮說:“雨過天青云破處,這般顏色做將來”。
于是工匠們便按照要求苦心設計、精心制作,終于燒出“青如天、明如鏡、薄如紙、聲如罄”的產品。燒出的瓷器滋潤細膩、有細紋(即細小開片),技藝精絕,為當時諸窯之冠。只是柴窯的產品有限,瓷片又薄,所以傳世的柴窯器很少見整器,大多為碎片,由于燒造時間短,很難得,曾有“片柴值千金”之說。較早記載見明宣德三年(1428年)呂震編寫的《宣德鼎彝普》一書,“內府所藏,柴、汝、官、哥、定名窯器皿”,后因柴窯只聞其名,不見傳世品,也未發現窯址而很少提及。